世纪要闻

共探教学创新之道——艺术与传媒学院信息设计领域课程群教学研讨会圆满落幕,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探索

3月27日,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成功举办“信息设计领域课程群教学研讨会”。会议精心安排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分享,共同探讨信息设计课程的创新模式、教学改革与行业融合路径。包头师范美术学院副教授宋扬、北京自然空间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欣鹏,传媒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朱颖博副教授主持

05.jpg

传媒学院陈超华副教授率先分享了她在主动学习模式探索方面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当前的教育模式应更多地向个性化、自主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通过AI(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可以精准识别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风格,从而优化教学方案。她详细介绍了创意影像策划与设计课程的实施情况,强调通过实践项目,如短视频创作、案例分析和剪辑技巧训练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技术能力。在谈及AI的教学应用时,她强调,AI工具的价值在于辅助学习,而非替代教师的作用,应通过合理引导,让学生真正对内容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单纯依赖工具进行创作。

01.JPG

包头师范美术学院宋扬围副教授围绕创新创业大赛的实战经验进行了分享。她指出,创新创业大赛的本质在于“团队、创新、创业”三大核心要素,其中,团队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创业是最终目标。她结合自身指导学生参赛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了艺术类与文科类专业学生在比赛中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她还介绍了多种创新创业项目来源,包括产学研结合项目、特色学科优势项目、社会服务型项目及公益类创业项目,为在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启发。

 

02.JPG

北京自然空间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欣鹏以“破戒生长:探索绿植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无限可能”为主题,带来了极具前瞻性的分享。他从基因学和生态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植物与人类记忆之间的深层联系,并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与生态环境的跨学科融合。他重点介绍了北京咖啡星分析空间设计项目,展示了亚投行总部休息厅的植物景观设计。在技术创新方面,刘欣鹏介绍了植物景观的智能化维护体系,包括定时定量灌溉系统、智能光照调控、数据监测等前沿技术。他指出,植物技术的革新不仅可以应用于园林与建筑设计领域,还能够与数字媒体艺术结合,创造更丰富的互动体验,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03.JPG

传媒学院孙丽娜副教授重点介绍了“跨平台综合应用设计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她指出,课程思政不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更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环节。她将课程思政建设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竞赛引导三个核心模块,并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多元内容。该课程在专业竞赛中成果丰硕,累计获得161项奖项,并产出了多项教学研究成果。她强调,未来的课程改革方向应结合行业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竞赛与项目实训,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04.JPG

在自由交流环节,教师们针对刘欣鹏先生分享的“植物声音探测仪”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就其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市场前景展开深入讨论。围绕AI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设计领域的课程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话题,嘉宾和教师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几位嘉宾针对教师们的提问给予了专业、细致的解答,涉及教学方法、跨学科课程融合、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与会教师提供了诸多启示。

本次信息设计领域课程群教学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与积极的互动中圆满结束。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信息设计课程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吸收行业前沿技术、优化教学模式,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未来,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信息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构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艺术与传媒学院王泓苏 供稿/综合部 编辑)